重建茅港尾橋鐵線橋碑記

ImgDesc

 

〈重建茅港尾橋鐵線橋碑記〉:

 

□□之利諸邑[1]□□然建置經營,慮始觀成,[2]惠不貲[3]而一勞永逸。番民戴德,則咸以頌□□之功。台陽[4]畝,地有二處,因茅港尾鐵線橋廛[5][6]鱗次,商旅輻輳;而衣帶盈盈,[7]眾苦無橋。番人□□□竟年費工築□,春冬尚可暫濟,至夏秋雨漲,漂沒無存,終非久遠之計。郡人太學[8]陳仕俊,[9]義俠好施,商其事於邑侯。[10]侯為令數載,勸田助[11]興水利,無一不以政教為務,聞而義之,割廉吏之俸[12]三百金為倡。於是相而地利,募而民番,伐木於山,挽運砌築。[13]經始於三月初六日,數閱月而橋告成。計費六百餘金。□□□□□自命,賓贊厥;而履道坦適,眾無病涉。因思國僑[14]古之遺愛,聖天子以為□濟之□□若橋梁之成。蓋濟有大小,而惠與政由之。是役也,無預紳士,錙銖不苟。□□□□□□□之日,成無前之美,侯之功,於是為大!持此心也,即作楫而濟□□可也。□□□邑一□□□為可無訛。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蒲月[15]□□日,闔邑紳衿士庶同立。

 

[1]諸羅,現在的嘉義縣。

[2] 出自「民不可與慮始,而可與樂成」用典,意指可以和百姓共享成果,但不能和他們商議創業。在本文指的是重建一事從計劃到成果。

[3] 音ㄗ,計量、估量。

[4] 「臺陽」一詞多用作臺灣之雅稱,但此文中應有具體所指之地點。「陽」指山之南、水之北,在本文中應指曾文溪以北的茅港尾地區。

[5] 古代城市中可供平民居住的宅地。

[6] 里巷的大門,泛指鄉里。

[7] 盈盈,水清澈的樣子這裡指河水。

[8] 中國古代設立在京城,用以培養人才、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。

[9] 陳仕俊,字子慶,臺灣縣(今台南市)東安坊人,監生。

[10] 舊時對縣令的尊稱。因其主理一邑,故稱為「邑侯」。文中邑侯,指諸羅縣知縣周鍾瑄。

[11] 「助」字依語意推測應為「功」。田功,即墾地養民之功,指農事。

[12] 清代官吏於正俸外,另給養廉銀以資補貼,合稱為「廉俸」。

[13] 《台灣南部碑文集成》紀錄為「輓」。「挽」通「輓」,意為轉運、運輸。

[14] 子產名僑,是春秋時鄭公子發的兒子,公子發字子國,子產以父親的表字為氏,為國氏。以下文句,化用《孟子》〈離婁篇〉下,子產聽政的段落文句

[15] 農曆五月。

 
 
 

碑文翻譯:

 

對諸羅縣的幫助□□(甚大),因而要建置,重建一事從計劃到成果,此惠民之舉雖花費甚巨,但能一次解決過河的問題。原住民和百姓都感念這些恩德,而歌頌□□的功勞。台陽北邊的兩處土地,因茅港尾鐵線橋一帶商業興榮,住宅與商鋪像魚鱗般緊密排列,聚集了大量的商人和旅客。然而有河流一衣帶水的阻隔兩岸,眾人因沒有橋樑感到困擾不便。以前原住民□□□每年都會花費重新建造□,春冬無雨尚能勉強通行,到了夏秋雨季水位上漲,橋常被沖毀,這終究不是長遠之計。縣民太學生陳仕俊,是當地俠義且樂於捐獻的人,他跟當地首長討論修繕橋樑一事。縣令周鍾瑄在當地為官多年,鼓勵人民開墾田地並興建水利,以當地管理與教化爲本分。他聽聞這件事之後,帶頭發起公益事務,決定捐出自己的俸祿三百金,倡導鼓勵建橋的工程。於是勘察有利重建的環境,然後招募漢人及原住民,從山裡伐木取材,進而搬運材料並建造。工程開始於三月初六日,過了好幾個月才完成,總共花費六百多金。□□□□□自命,橋梁啟用後,來往茅港尾的商人與居民皆稱讚這椿美事;因通行的道路平坦舒適,眾人不必再以渡河涉水而困擾。因為這座橋讓人想到子產的遺風,聖天子認為□□□□□就像建成一座橋梁一樣重要。濟世的程度有大有小,不管是渡人過河的小惠或是在位君子的施政都是一種實踐。這項任務,不論是鄉紳或士子,都謹慎的運用資金。□□□□□□□(橋落成)的那天,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功績,由此可見,首長的功績盛大。懷著這樣的心,即便只是造船渡河□□可也。□□□此地□□□將不會有差錯。康熙五十七年(1718)五月□□日,全地方的鄉紳、青年、學者和百姓共同立碑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:

 

  1.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:https://tm.ncl.edu.tw/article?u=022_001_00000297
  2.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(1994)。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(上)》。南投: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。頁16-17。
  3.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: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index.jsp

 

 

 

註釋|翻譯:梁德智、陳宥螢、游晉晨

審閱|修訂:楊玉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