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中村重修義興橋碑

 

義橋的義興橋

文/楊玉君

  民雄興中村的義橋聚落,據說舊名「二橋」,《台灣地名辭書》引用的說法是,以前從嘉義到打貓,渡過牛稠溪後要經過兩座橋,第一座在興南村的頭橋,第二座橋就是在興中村的二橋。後來經過地名雅化,二橋就變成「義橋」。不過,由於有落款年代在乾隆五十一年(1786)的〈重修義興橋碑記〉,可知「義興橋」的命名年代久遠,「義橋」的地名也可能來自「義興橋」。台語的「二」和「義」的發音分別是jī跟gī,十分接近,年代久遠發音混同,至今已難以確定「二橋」與「義橋」的地名孰先孰後。

  這通「重修義興橋碑」曾經傾圯埋沒在泥沙中一百多年,到了日治時期昭和三年(1928)才被村民重新發現,〈義興橋碑發現記〉記錄的就是重新發現這通碑,以及後續為橋「正名」的這件事。

 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年間的〈重修義興橋碑記〉雖然文字殘缺,但仍然傳達了若干訊息。例如「重修」二字,顯見在此之前已經有橋,且有相當年代的使用,以致於必須重修。其次,捐款人中以姓劉的為多,劉姓確是義橋聚落的大姓,據清末的《嘉義縣採訪冊》義橋莊曾出過幾名武舉人,都姓劉。日治時期的劉容如,即劉家古厝的起造人,也是義橋劉家人。此外,捐款徵信名單中還有「福德爺」。「福德爺」一般用來稱呼土地公,這表示義橋當地奉祀的土地公也有捐款贊助重修。日治時期,相良吉哉的《臺南州祠廟名鑑》(1933)還有記錄鴨母坔的「石橋福德爺會」,據說就是以建橋捐款結餘款項成立的神明會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重修義興橋碑

 

〈重修義興橋碑〉:

重修義興橋[1] □□重修義興緣金[2] □□□   □□□   □□□   □□□ 福德爺[3]   劉□□   □□□   □□□□□□   劉善   □□□   □□□ 劉立東   劉玉譜   □□□   □□□ 劉寶光   劉玉   □□□   □□□ 劉玉   劉玉   □□□   □□□ 乾隆五十一年桐月[4]


[1] 今民雄鄉興中村義橋,原名「二橋」。因自嘉義縣城至打猫之間,渡過牛稠溪後需過兩座橋,第一座在頭橋(興南村)南方;而第二座橋位於本庄附近,故得名「二橋」。此橋位於江厝店通往鴨母 的途中,在本庄的西北方;原本在乾隆51年(1786)架設時,稱為「義興橋」,是由兩地區的居民捐款架設的石橋。

[2] 來的錢

[3] 福德正神,或稱土地公,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。

[4] 西元1786年,農曆三月

 

 

地圖資訊: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:

 

  1. 碑文資料來源:台灣記憶
  2. 地名資訊服務網:http://gn.moi.gov.tw/GeoNames/GNMap/map_Admin/map/MapMain.aspx#
  3. 緣金 iân-kim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:https://twblg.dict.edu.tw/holodict_new/result_detail.jsp?n_no=14582&curpage=0&sample=%E7%B7%A3%E9%87%91&radiobutton=0&querytarget=0&limit=1&pagenum=0&rowcount=0

 

 

註釋|翻譯:梁德智

審閱|修訂:楊玉君